截至3月28日,本月上证指数上涨0.92%,深证成指微跌0.04%,创业板指下跌1.94%。板块方面,有色、军工、煤炭、家电等板块表现相对较好,计算机、电子、通信跌幅相对较大,投资者情绪趋于谨慎。
数据端是影响A股4月表现的核心因素。一季度春节行情呈现前半段以科技为主,后半段消费相对偏强,但消费板块持续性相对较弱的特点。A股核心驱动力之一的政策预期方面,4月主要关注点在财政政策落地情况,整体政策基调依然是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深化改革开放等多维度政策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为市场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资金方面大概率相对宽松,长期资金如养老金、社保基金等逐步加大A股配置比例,将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提高市场活跃度。
4月A股大概率窄幅震荡,建议把握结构性机会。4月是宏观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年报、一季报集中披露期。当前投资者情绪趋于谨慎,观望情绪升温。4月市场走势主要看经济数据情况,数据好的线月份是年报披露的主要时间窗口,部分行业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形态趋势,如消费行业在促消费政策下有望逐步回暖,科技行业在技术创新驱动下持续发展。综合政策面、市场面和基本面分析,4月A股市场继续震荡整理,市场将逐步转向有基本面支撑的投资方向。业绩的投资窗口期、验证期,业绩超预期的个股有望迎来估值修复,带来结构性行情。4月的投资组合,我们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受益于业绩利好+高股息+受益于科技催化的主题或成为下阶段的主要方向。配置的投资策略应当聚焦受益于有业绩利好的成长型价值股。4月我们提议布局科技、消费等板块里的价值股。
1)经济数据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2)受海外经济衰退影响的风险;3)受地理政治学冲突影响的风险。
2024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出售的收益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再创新高。其中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出售的收益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其规模已连续五年超千亿元人民币并再创新高。
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02.57亿元,同比增长8.4%;归母净利润1940.73亿元,同比增长68.4%,归母净利润(Non-IFRS)为2227.03亿元,同比增长14.8%。分业务看,公司的增值服务、网络广告、金融及客户服务业务在收入中分别占比48%、18%和32%。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主体业务展现出较强增长势头,流量入口商业化潜力逐步释放。预计公司2025-2027年经调整后纯利润是2522.47/2811.45/3144.44亿元,对应PE为17x/15x/13x。
1)加码布局AI产业。公司2024年度资本开支767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Q4资本开支366亿元,同比增长386%,重点投向AI芯片采购与模型研发。此外,公司预计2025年度资本开支占收入的10-15%,或将进一步加深腾讯全系产品的AI渗透。
2)公司增值服务业务展现出较强增长韧性。公司2024年游戏业务收入1977亿元,同比增长10%。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均有10%左右的增长,除长青游戏的稳健运营外,年内新游《DNFm》《三角洲行动》等新游也贡献了可观份额。公司2024年广告业务全年收入 1214 亿元,同比增长20%,视频号、小程序、搜一搜等新兴使用场景推动广告库存需求持续增长。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2024年的游戏递延收入储备丰厚,且微信生态内的社交裂变效应逐渐增强广告触达能力,公司的两项业务有望在2025年持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AI发展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新产品导入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研发进展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功能性安防手套需求刚性,全球市场波动上行。功能性安全防护手套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易耗品,需求与公司制作强度紧密关联,伴随经济发展而增长。据UN Comtrade数据,2023年,全球功能性安防手套进口规模达到113.47亿美元,同比下降22.75%,主要受经济环境及医用需求下降影响。2017年以来实现稳健增长,2016~2023年CAGR为5.27%。此外,根据美国进口数据,功能性安防手套需求有所修复,2024年美国进口额同比增长11.4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市场持续扩容,行业供不应求。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全球UHMWPE纤维需求量约为12.68万吨,同比增长14.44%,而全球产能仅为7.5万吨,产能缺口达40.85%;中国UHMWPE纤维需求量为6.76万吨,同比增长16.96%,中国产能仅为4.78万吨,产能缺口为29.29%。展望未来,伴随对其他材料的替代,UHMWPE纤维需求料将持续提升,且维持供不应求局面,2026年全球、中国需求分别有望达到22.72、12.79万吨,4年CAGR分别为15.7%、17.28%。
功能性安防手套产能释放,内外销拓展实现成长。公司为全球功能性安防手套龙头,全力推进年产7,200万打功能性安全防护手套项目落地,具备低成本、高质量、快交付的综合优势。未来,公司将通过内外销协同,通过3-5年时间进行消化,持续释放业绩潜力。
新材料布局稳步推进,机器人腱绳应用贡献新增量。公司自2015年起长期投入持续研发,掌握UHMWPE纤维核心技术,产品性能达到行业中上游水平,受到客户高度认可。目前具备3,000吨超高纤维产能,并规划建设产能12,000吨,其中一期4,800吨预计将于2025年9月释放。同时,公司持续开展在机器人腱绳材料方面的应用开发与测试工作,目前已经有基础腱绳材料小试样品。
功能性安防手套业务产能释放驱动成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应用场景有望扩大,公司新产能落地贡献增量。
2024年家用空调是景气的一年。内销在2024年第四季度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刺激,全年实现增长。产业在线年家用空调累计内销规模达10415万台,同比增长4.57%,其中4Q2024内销量同比+24%;2024年出口9641万台,同比增长36.08%,全年持续超预期。
2025年年初,空调内销依然增长较好。产业在线月内销排产分别较2024年同期出货实绩增长11.40%/12.80%/17.00%。从AVC零售监测角度,2025年1-2月线上、线下空调零售额分别同比-8.8%、+46.9%,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下购买补贴类产品。
出口方面,2025年1-2月5381.59万台,同比+30.9%,3月、4月、5月出口排产分别较2024年同期出货实绩增长9.20%/5.70%/7.20%,随着同比基数偏高,出口增速回落。
从竞争格局看,过去几年格力丢失一些市场占有率,但依然保持龙头地位。2023年,格力的暖通空调收入规模依然略高于美的,且毛利率是中国品牌中最高的。2024年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调收入规模高于格力,根本原因是出货节奏不匹配,历史上格力上半年出货较少,美的上半年出货较多。小米空调最近几年销量快速提升,2024年销量680万台,同比+55%,但从空调收入规模,我们估计不到格力空调收入规模的15%。
中央空调内销受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工业投资步伐放缓负面影响。产业在线.8%,主要系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工业投资步伐放缓,中央空调终端需求疲弱;2025年1月中央空调内销规模为121.9亿元,同比减少1.4%。
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份额提升导致出口最近多年都保持很好的增长。产业在线月,出口销售规模17.5亿元,同比增长15.5%。
欧洲热泵补贴政策的剧烈波动,导致热泵出口过去两年面临大力度去库存周期。2024年下半年起,欧美热泵逐步走出去库周期,单月增速逐步改善。进入2025年,1月热泵出口同比+3.7%。展望未来,预计随欧洲部分国家补贴重启,热泵出口有望延续改善。
2019-2024年渠道改革阵痛。格力在传统的商业环境中,公司与经销商利益共同体下的压库存模式是公司的竞争优势之一。在数字化对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公司在渠道扁平化和数字化方面落后于行业。2019年开始,公司受到美的(渠道扁平化)、小米(线上模式)、奥克斯(线下网批模式)等轮番竞争。公司经受渠道改革阵痛,期间渠道大力去库存。2018-2023年公司营收基本无增长,核心的空调业务2018年实现收入1557亿元,2023年收入1512亿元,也未增长,期间还因去库存导致空调营收下滑。
渠道进一步扁平化,轻装上阵将带动增长提速。格力渠道扁平化已取得一些效果,包括降低一级经销商加价率,取消二级经销商,加强与京东合作等。预计2025年改革将继续深化,例如董明珠健康之家模式替代传统的专卖店模式,建立专卖店线下流量+线上直播的混合运营模式。2023年下半年公司核心的空调业务开始改善,2H23、1H24空调业务同比+22.8%、11.4%。2019-2022年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长缓慢,甚至会出现下滑,2023年同比增长18.4%,明显提速。我们预计2024年将同比增长12.8%。2025-2026年随着渠道彻底扁平化,渠道利润部分回流上市公司,有望保持10%的增速。
公司估值低位,分红收益高。1)公司当前估值明显偏低,考虑分红和注销股票的分红收益率很高。2020-2023年公司分红率高达102%、72%、46%、45%,同时通过大规模注销回购的股权,当前股本较2020年初减少6.9%。2)近期第二大股东京海互联(核心经销商联合主体)持股7.01%计划在证券交易市场增持格力股份10.5亿-21亿元,体现了对公司经营发展改善的信心。
非晶带材:国内24-27年CAGR达20%。非晶合金大范围的使用在配电变压器、轨道交通、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等行业。相对硅钢,非晶变压器高效率节约能源、环保、综合成本低。国内暖风政策频出,我们预计两网非晶变压器渗透率有望从2023年约30%提升至2027年约50%,国内整体非晶需求将从2023年7万吨增加至2027年15万吨,2024-2027年复合增速20%。变压器出口亚洲需求旺盛,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速亮眼,未来非晶合金带材出口有较大增长空间。
非晶电机: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随着电动汽车电机向高频、高速方向发展,铁损在总损耗中占比大幅度的增加,采用非晶电机替换硅钢片电机是降低铁损的重要解决方案。2023年以来,广汽、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均已发布非晶电机。我们预计随材料、机械等工艺进步,非晶电机有望解决可量产规模化的问题,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中性假设下,我们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全国非晶电机定子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0.8亿元、34亿元、156亿元。
全球非晶行业龙头,营收净利迅速增加。公司多年来专注于先进磁性金属材料领域,从非晶合金逐渐拓展为以非晶合金材料为主,纳米晶、磁性粉末等磁性金属材料迅速增加的业务结构。公司非晶产品在细致划分领域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目前已建成“10 万吨非晶带材生产基地”,在纳米晶、磁性粉末领域,公司不断推动新客户的开发和认可。受益于产能扩张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2019-2023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复合增速分别为26.2%、41.7%。
非晶电机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公司有望高度受益。中性假设下,我们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全国非晶电机定子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0.8亿元、34亿元、156亿元。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深化研发非晶材料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移动载荷下电机的应用,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作为全球非晶龙头有望高度受益。
原材料价格大大上涨的风险;市场需求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
“双减”政策卓有成效,课外教培行业供给边际改善明显。需求端看,伴随素质教育成为考核重点,非学科素质类培训需求依然刚性,其中大语文素质教育行业格局稳固,头部品牌豆神市场知名度领先。
办公信息化起家,环境波动下转型成为家庭教育企业。公司前身为北京立思辰办公设备有限公司,2009年以办公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登陆长期资金市场。2018年,立思辰完成对中国语文培训服务领域的领先企业中文未来的收购,形成“教育信息化+大语文培训”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中文未来创世人窦昕先生担任集团CEO,公司主业开始以教育服务、大语文培训为核心发展趋势。2021年受“双减”政策影响,公司经营承压,后由于债务逾期和亏损触发退市风险,伴随2023年公司完成债务重组工作,已于今年成功解除退市风险。
1)AI+教育业务发力最早,关注25年产品储备推出节奏。公司去年携手微软、智谱已推出AI智能学习产品,今年伴随AI端侧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司将进一步推出储备AI技术产品。
2)直播及美育课仍处增长轨道。24年公司直播课用户量3-4w,整体续课率保持高位,25年伴随销售团队扩大以及扩科(新增英语),预计将继续实现量、价提升。
推理侧算力有望增加利好国产光芯片,光模块景气度无虞。更强训练模型的未来需求将带动光模块产业链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化趋势下,核心器件光芯片等方向自主可控进程进一步加速。DeepSeek-R1/V3支持华为昇腾平台及MindIE引擎,自研推理加速引擎使硅基流动与华为云昇腾服务上的模型效果媲美高端GPU,同时减少相关成本。这一突破为AI生态提供自主多元化方案,助力我国本土芯片厂商商业化落地,促进高效能AI的普及。
光模块速率的提升对光通信相关产业链的市场空间具备较大推进作用。100G光模块向200G光模块迭代周期约为2-3年,200G批量出货到400G光模块批量出货迭代周期约为2年,而AI时代400G批量出货向800G批量出货的周期则相对较短,约为1-1.5年;2022年年末行业200G批量出货后,2023年下半年相关企业便已完成400G的小批量出货,至2024年,400G、800G出货量快速提升。随着光模块从电信侧向数通侧转化,1.6T迭代带来行业新机遇,相关企业利润率及营收有望稳步提升。
AI驱动公司利润率同环比大幅度的提高。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前三季度实现盈利收入53.78亿元,同比增长24.29%,归母净利润4.64亿元,同比增长12.26%,扣非归母净利润4.54亿元,同比增长29.97%。从单季度来看,24Q3单季公司实现盈利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50%,增长主要系数通光模块400G/800G出货量增长;归母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45%。公司纯收入能力不断的提高,24Q3,公司毛利率达到25.1%,同比提升3.2pct,环比提升2.3pct。未来5年数通市场的增长驱动力大多数来源于400G以上高速率光模块的需求,公司光芯片产品代际国内一梯队,伴随AI驱动的行业需求爆发,公司技术核心竞争力助力业绩边际改善。
云厂商人工智能相关资本开支良性增长,看好公司数通侧光模块市场高增。云厂商AI资本开支保持良性增长,推动数通侧光模块高增。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的迅速增加侧面印证了海外云厂商AI资本开支目前处于良性状态,对AI投资意愿较强的观点,带动光模块市场高增。根据Lightcounting预测,2025年光模块行业预计将增长20%+,且2026-2027年也将维持两位数的增长,至2027年市场空间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其中AI侧数通光模块预计在2024年将实现翻倍,且该趋势或将在2025-2026年得到延续。光模块厂商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主要护城河在于新一代产品发布后,自身所具备的产能优势及技术优势,当前我国厂商研发投入较高,且市占率全球居首,市场对我国光模块及光引擎相关厂商的认可度较高,预计随云计算厂商对于AI端不断投入,我国厂商有望在维持目前市占率基础上实现增长,相关厂商营收质量有望实现逐步提升,公司海外厂商客户拓展持续,预计业绩有望边际改善。
1)国产AI发展(DeepSeek)对于需求端的提振,公司作为行业领先,有望持续受益;
AI应用发展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新产品导入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研发进展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政府债发行使用加速,银行短期信贷受益:财政持续发力,体现到政府债券上最重要的包含: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行增资。政府债发行及两重、两新支持力度加大,将进一步撬动银行相关领域配套信贷需求。目前政府债发行规模3.9万亿元,体现财政力度大、早发力。
货币政策总量宽松、结构优化、传导畅通:(1)总量:货币政策取向是一种状态描述,后续将择机降准降息,维持现有流动性宽裕状态。预计降准上半年落地概率较大,主要考虑信门红、财政尽早发力、化债等因素对流动性的消耗。考虑到去年结构性降息次数少、幅度小于LPR,预计后续降息更多是结构性的,对银行息差影响要小于全面降息。(2)结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创新,涉及科学技术创新、五篇大文章、消费、外贸、长期资金市场等领域,包括新工具设立、规模增加、利率降低、政策支持覆盖面拓展以及常态化制度安排等。(3)传导:加强完善利率调控框架,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削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加强规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金融支持科学技术创新力度将加大,银行参与度有望提升:(1)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学技术创新债券。当前科创企业仍有负债空间,银行可在其研发、市场拓展和并购等投入上热情参加。(2)优化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规模从目前的5000亿扩大到8000至10000亿,降低再贷款利率,扩大支持范围,保持财政贴息力度。测算理论上可撬动相关增量信贷2.35-2.94万亿元。
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新增贴息激发消费动力,个贷存在修复空间:新增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民生相关经营贷款的财政贴息。2024年末住户消费贷款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提升,预计银行信贷需求继续面临改善契机。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成效良好,不良风险加速释放:(1)化债:2024年末约有40%的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转型退出,目前已发行隐债置换债券2.96万亿元;经营性金融债较2023年初下降25%。预计化债成果将持续巩固并释放发展空间。(2)地产:目前白名单贷款超6万亿元,预计银行对房企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3)金融:2024年末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压降一半,预计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力度不减,且资本补充和市场化转型有望推进。
经营业绩保持平稳增长,减值冲回反哺利润: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623.03亿元和282.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8%和10.06%;年化加权平均ROE为16.33%,同比下降1.75个百分点。公司业绩延续半年报以来的稳健增长,主要受益于投资业务收入高增和拨备冲回反哺利润。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信用减值损失120.25亿元,同比下降1.54%。
对公存贷款增速亮眼,负债成本实现优化: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利息净收入416.93亿元,同比增长1.49%,较上半年小幅放缓,预计受资产端收益下行影响,同时负债端成本有所改善。2024Q3单季,公司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同比分别下降1.51%和3.32%。资产端信贷稳步扩张,对公业务表现亮眼,零售贷款降幅收窄。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各项贷款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22%。其中,对公贷款增长18.81%,制造业、绿色融资、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信贷预计保持较快增长;零售贷款较年初小幅下滑0.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预计受益地产政策优化,按揭需求改善影响。负债端存款稳健增长,企业存款延续高增。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各项存款2.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54%,其中,企业存款较年初增长22.39%,个人存款较年初增长14.43%。
中间业务收入单季回落,投资业务继续贡献非息: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非息收入206.1亿元,同比增长17.11%。其中,中间业务收入37.92亿元,同比下降11.88%,Q3单季下滑51.81%,受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增加影响较大。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同比增长56.3%。投资业务高增继续贡献其他非息收入。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其他非息收入168.18亿元,同比增长26.49%,单季增速35.09%。其中,投资收益113.66亿元,同比增长23.73%;公允市价变动净收益34.53亿元,同比增长29.29%。
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的不良贷款率0.89%,较年初和上半年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1.45%,较年初上升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51.03%,较年初下降38.5个百分点,但总体保持同业较优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强劲。
政策维持宽松基调,低利率环境具备长期存在的基础,公司股息率性价比突出,叠加市值管理推进、分红力度不减,红利价值延续。提振消费政策措施出台,利好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信门红存贷两旺,关注一季报业绩。
2024全年业绩具备韧性。24Q1软饮料板块收入/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16.7%/+20.6%,24Q2分别同比+24.0%/+53.5%,24Q3分别同比+16.8%/+22.9%,维持较快增长水平,主要得益于:1)户外、出行等消费场景需求旺盛贡献量增;2)个别头部企业加速全国化推动板块收入迅速增加;3)成本红利释放,推动毛利率上行。
2025年出行旺盛利好销量增长。1)日常出行:线下办公等刚性出行逐渐回归常态,2024年城市客运量同比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日常出行景气有望维持。2)假日出行:2024年月度出游客运量已基本修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叠加11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订后,2025年起法定公共假期增加+调休制度合理化,出行需求有望持续增长,消费场景增加利好饮料终端动销。
特饮大单品持续成长,第二成长曲线.6亿元,同比+74.5%。收入端,主力单品与第二曲线均实现快速地增长,主要得益于质价比消费趋势下公司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彰显,且产品花钱的那群人和人均消费持续增加。利润端,2024年盈利能力明显提升,主要得益于成本红利叠加规模效应与精益管理。
短期来看,新财年开启后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1)收入端,考虑到25财年发货节奏与网点开发节奏均加快,叠加春节返乡提前有望对动销形成催化,预计25Q1有望延续高增;2)利润端,成本红利有望延续,规模效应将支撑净利率进一步提升。
长期来看,功能饮料行业持续增长,出海有望形成催化。随着花钱的那群人与消费场景的持续拓展,以能量饮料与运动饮料为代表的功能饮料有望持续实现品类扩容,公司具备先发优势有望受益。此外,公司在海外已有基地布局和组织架构建设,叠加拟发行H股并于港交所上市,助力国际化再启新程。结合短期与长期维度,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业绩的确定性与成长性较稀缺。
物联网领域需求日益提高,和AI相结合的 AIoT 领域方兴未艾。物联网指将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系统。随着传感器等连接设备的快速地增长和信息科技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到来。物联网市场的规模取决于物联网终端的数量,物联网技术快速更迭,全球及中国物联网设备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市场规模随之扩大。物联网向 AIoT 迈进,创造新的增量市场。
营收与净利润大幅度增长,下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公司发布 2024 年年报,公司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 20.07 亿元,同比增长 40.04%;归母净利润 3.39 亿元,同比增长 149.13%;扣非归母净利润 3.08 亿元,同比增长182.8%。公司 4Q24 营业收入实现 5.47 亿元,同比增长 34.67%;归母净利润8821 万元,同比增长 79.89%。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下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渗透率提升,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需求量开始上涨显著;同时新增客户放量,2023-2024 年新增潜力客户逐步贡献收入。
毛利率明显提升,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和生产规模效应。2024年综合毛利 率为 43.91%,同比增加 3.35 个百分点,其中,芯片业务占比 39.0%,毛利率51.49%;模组及开发套件占比 60.2%,毛利率 38.89%。芯片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 4.64pct,模组业务毛利率提升 2.45pct,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和生产规模效应。公司推出全新产品,2024 年发布了 ESP32-C61、ESP32-H4 等新款芯片,在功耗、连接性能和内存扩展能力方面做了升级,满足市场对低功耗、高性能的需求。同时,公司推出 ESP RainMaker 平台,集成芯片硬件、第三方语音助手、手机 App 和云后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营收与净利润大幅度增长,下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公司发布 2024 年年报,公司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 20.07 亿元,同比增长 40.04%;归母净利润 3.39 亿元,同比增长 149.13%;扣非归母净利润 3.08 亿元,同比增长182.8%。公司 4Q24 营业收入实现 5.47 亿元,同比增长 34.67%;归母净利润8821 万元,同比增长 79.89%。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下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渗透率提升,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需求量开始上涨显著;同时新增客户放量,2023-2024 年新增潜力客户逐步贡献收入。
毛利率明显提升,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和生产规模效应。2024年综合毛利 率为 43.91%,同比增加 3.35 个百分点,其中,芯片业务占比 39.0%,毛利率51.49%;模组及开发套件占比 60.2%,毛利率 38.89%。芯片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 4.64pct,模组业务毛利率提升 2.45pct,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和生产规模效应。公司推出全新产品,2024 年发布了 ESP32-C61、ESP32-H4 等新款芯片,在功耗、连接性能和内存扩展能力方面做了升级,满足市场对低功耗、高性能的需求。同时,公司推出 ESP RainMaker 平台,集成芯片硬件、第三方语音助手、手机 App 和云后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下游需求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的风险,新品放量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地缘政策变化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增长。2025年2月,中国/欧洲十国/美国新能源车销量分别82.9/19.9/11.6万辆,同比分别80%/27%/6%。后续促消费趋势下各地汽车消费补贴跟进落地,4月上海车展亦有望带来刺激。需求稳定淡季不淡,带动开工率上行,202Q1碳酸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预排产累计同比预计达36%~100%。同时,产业链价格涨价趋势确定,高端产品溢价能力明显带来盈利优势。
储能价格止跌回升,需求不弱。2025年2月国内装机为3GWh,同比+192%、环比-65%;1-2月累计装机11GWh,累计同比+58%,显著高出全年预测值。根据CNESA,2025年2月国内2h储能系统中标价格为901元/Wh,同比-37%、环比+15%,储能系统价格止跌回升。
公司2024&24Q4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2024年收入3620.1亿元、同降9.7%,归母净利润507.4亿元,同增15.0%,扣非净利润449.9亿元、同增12.2%;其中4Q24收入1029.7亿元,同降3.1%、环增11.6%,归母净利润147.4亿元,同增13.6%、环增12.2%,扣非净利润128.2亿元,同降2.2%、环增5.7%。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国内/海外市场双料龙头。据SNE Research统计,2024年公司动力电池装车量339.3GWh,同比增长31.7%,市占率为37.9%,位居全球装车量榜首。海外市场实现装车量97.4GWh,同比增长10.9%,市占率为27.0%,击败LG新能源拿下海外市占率冠军。2024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销量93GWh,按Infolink Consult统计,连续两年全球排名第一。公司产能加速扩张,2024年底电池总产能676GWh,在建产能219GWh,产能利用率高达76%。
研发实力丰沛雄厚,产品力遥遥领先。公司2024研发费用达到186.1亿元,同比微降12%,但仍超二线%。强大的研发投入使公司在动力锂电池、钠电和凝聚态电池等新技术领域均遥遥领先。公司钠离子电池产品已具备产业化能力,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达160Wh/kg,常温下充电倍率可达4C。公司凝聚态电池产品具有500Wh/kg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远超现有体系的液态锂离子电池。目前公司已形成包括“神行”、麒麟、M3P电池在内,针对高端、中高端客户群体的全品类产品矩阵。储能电池方面,公司已发布全场景的EnerC、高充放电效率、高集成和高安全性的户外系统Ener One/plus以及经济性更优的直流侧产品EnerD等行业标杆产品;2024年公司再发布天恒储能系统,容量6MWh,可实现5年功率+容量零衰减,逐步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
全球布局战略稳步推进。北美,公司持续推进与福特的合作,一旦落地,表明美国市场就此打开,具有战略性意义。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欧洲产能,位于德国的首个海外工厂已经实现锂电池模组及电芯的量产。另外,公司拟在匈牙利建设100GWh的欧洲第二座工厂。公司已获得多个欧洲本土品牌大众、宝马、奔驰、Stellantis等的大额订单,保障公司未来几年在欧洲的长足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5年3月3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银河研究】2025年4月投资组合报告:把握波动中的机遇》